懶病又開始發作了,得在再度成為部落格化石前,儘快把感想寫完,哈哈~
今天看的是【42up】【7up】【49up】。最後一天都只看7系列,所以正好把心得一併寫完吧。
這是一部歷時長久的記錄片,【7up】於1964年拍攝,是一家叫格瑞那達電視台一系列紀錄片中的一部;當時在片中擔任研究和訪談工作的麥可.艾普特,在他成為導演後,重訪這群當時14歲的青少年們,往後他每7年拜訪或打擾這群人,紀錄他們7年間的變化,至今已經拍到【49up】,據說不久後【56up】將繼續籌拍。
。(*麥可.艾普頓-其實我不熟電影界,不過除了紀錄片,他拍過許多經典名片如:大地的女兒、礦工的女兒、甚至拍過007系列的【縱橫天下】,是國際知名的大導演)
「七歲見一生。」(「You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7, I'll show you a man.」)這是7系列貫穿全片的一句話,拍攝從不同社會階級的中挑選的7歲孩童訪談中,了解將來英國社會的縮影。由於英國是個階級制度壁疊分明的國家(尤其在1964時更加嚴重吧),影片中拍攝出了上流階級就讀公學的孩子,與倫敦東區貧民區公立學校孩子們,及政府的慈善育幼院兒童們的生活,訪問了他們對未來的看法及夢想,對所謂「有錢人小孩」及「貧窮小孩」「有色人種」的看法。
在影片中,除了兒童們天真的話語引人家發笑之餘,也可以清楚看出不同家境的孩子們,由於出身環境所能給的資源不同,對未來的規畫也有極大的不同:
私校出身的三人組將來的夢想是讀完有名的私立公學,進入牛津,當律師、從政;工人階級的女孩說將來要當連鎖店店員;住在育幼院的單親家庭小孩說:「我不知道。在可以工作之前,我會到處看看,看有什麼是我能做的。」
影片末尾中說了一段話,大意是這樣:「在這裡,我們可以看到將來的經理人和店員,這就是英國未來社會的縮影。」
之後在【14up】中,成長為青少年的受訪者們,開始質疑7系列的拍片動機,尤其是家境最好的約翰/安德魯/查爾斯三人,他們質疑:「不管我們說什麼做什麼,大家都會說:『喔,這就是典型的私立公學學生。』」
在訪談當中,仍可以看見家庭背景的差異對這群青少年的影響,當約翰等三人依7歲時的規劃進入當初提到的私立公學時,尼克已經開始騎師學徒的工作;而賽門的旅行經驗僅限於倫敦市區,生活的壓力與不安在他的身上明顯可見。
【21up】我沒有看,據說這是最後一部14人齊聚受訪的一次。
【28up】時,許多人開始成家立業:約翰和安德魯依小時的志願牛津大學畢業,成為律師;查爾斯則成為報社記者後又轉為紀錄片導演,但他從此拒絕受訪;蘇西雖然在21歲時坦言青少年時期父母離異,使她對婚姻抱持恐懼,也不願生小孩,但此時她已是個小男孩的媽,搬到巴斯郊區生活;保羅和尼克似乎因為離開了英國而不再受到階級制度的束縛,布魯斯打破先前說不想成為老師的話,到了倫敦東區教導專收移民學校的小朋友;令人吃驚的是此時尼爾無家可歸,在全英各地遷徒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。
【35up】這段時期,如影展目錄所言:大部份人的事業已進入穩定期,親人的死別、婚姻的經營、子女的教養成為此時最重要的課程。
布魯斯到了孟加拉教書,實現小時要關懷第三世界的願望;潔琪和蘇珊成為單親媽媽;尼爾仍然靠著救濟金過日子,讓所有看到他以前幼時天真聰穎畫面的觀眾唏噓不已。
【42up】此時大部份人的重心在子女的教育與未來,布魯斯終於在此時找到他生命中的伴侶;尼爾此時生命有了大轉變,他決定回到倫敦,並在議會工作;最讓人吃驚的是,當他到倫敦時,對他伸出援手的人竟是布魯斯。這是觀眾首次在片中見到受訪者們私下的友誼交流。(由於將他們的紀錄從小看到大,所以看到布魯斯從無依內向的小男孩,到為了教育理想而努力的青年,到終於最後覓得真愛時,真的非常為他高興!而尼爾不穩定的性格與生活,在性格沉穩的布魯斯幫助下得以走出生命的低潮,也非常令感動。)
【49up】此時,約翰除了為他成立的慈善機構保加利亞之友努力奔走外,已是皇家御用律師;蘇西、安德魯的家庭、經濟方面大致上都相當平穩;東尼已經成了祖父輩,布魯斯才初為人父;潔琪是有三個小孩的單親媽媽,因為病痛的關係,不得不接受社會補助;尼克離了婚又找到新伴侶,蘇珊和男友穩定交往中;琳恩家庭順遂,但熱愛的圖書館工作卻因為政府預算刪減而困擾;塞門和保羅兩個家庭相見,談論小時在育幼院的生活讓兩人缺乏自信;當初擔人生已經無望的尼爾,轉到倫敦以外的地方議會繼續努力;而導演麥可.艾普特宣稱,仍會繼續拍攝【56up】。
由於這系列在英國相當知名,受訪者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響;許多受訪者說,麥可已經像是「每七年固定會來訪的親朋好友」,但「每七年都要把痛苦的記憶挖出來談,非常難受。」,也有許多人抗議鏡頭上的他們是導演拍攝剪接後形成的形象,並非真實的他們,尼克的前妻在【28up】後就因此拒訪,性子直爽的潔琪也為此直接在【49up】螢幕前向麥可抗議,而當中出身最佳者之一的約翰,更說他痛恨上鏡頭,他也因為青少年時期被播出的形象總是上流階級的有錢小孩而拒拍,但後來又因希望為他的慈善基金會引吸注意力而重回鏡頭。片中布魯斯到很晚才結婚,甚至有人傳說他是同性戀,雖然他只是淡淡地提起這件是,但我想他的心理也會有壓力;而小時候天真可愛的尼爾,在近廿十年的飄泊之後能重新出發,其實受這部影片幫助不少。雖然七年是一段漫長的時光,但這部紀錄片的確對受訪者產生了或好或壞的各種影響。
我想在和觀眾反複觀看審視自己過去人生的各種想法,每七年將自己的生活做個總結,對他們的人生絕對有相當大的影響的。試想,我早已經將小學時的「我的志願」忘得一乾二淨,但他們可是反覆會被提醒當初的一言一行,年輕時的夢想理想是否實現,行為舉止是否失當,都受到許多觀眾的監視評論,想想壓力還真大呢。(不知道是否會有受訪者刻意隱瞞不想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或話題?我想是或多或少都會吧?)
而原本這系列紀錄片的目的好像是要紀錄不同階級資源的不平均,是否影響兒童未來,讓下層階級兒童發展受限的問題。不過雖然我們的確可看到大家的工作選擇幾乎受階級影響,(上流階級做律師或銀行家,下層社會當工人或職員),我想也對當年英國的階級現象改善有很大貢獻;不過隨著時間演進,這系列逐漸成為長期觀察人們生活的完整紀錄,讓我們看見不同家庭同時期的各種人生體驗中的相同及差異,喜悅與困境,讓這系列成為相當珍貴的紀錄資料。
ps.會後影片交流附記:
在影片後交流時,我曾經問本系列的製片小姐(她參與了【28up】以後的每部片),私下這些人是否會互相聯絡或彼此不感興趣,她回答說,在【21up】時,大家曾經共聚一堂,之後,大概在後面這幾年,由於他們是影片的共同所有者,所以現在他們會固定舉辦聚會。
而有人問目前英國的階級制度現狀時,她說目前仍存在這現象,但已有改善,由於教育的普及,最上層及最下階層仍存在,但中產階級的人數已大幅增加。
有人問:如果她被挑中每七年受訪一次,她會不會接受?她回答,因為她記錄別人的人生為業,若別人真的要求,她有義務要答應的。---換句話說,也不會很想就是了吧,我想。
ps.2-為什麼我漏了【21up】呢?因為7系列放映場間並不照順序,所以這是最後一場播放的場次。當天我約老哥一起去看,他拒絕了,後來我要出門時他又不在,於是我自己趕去文化局看影片;當我看完倒數第二場【49up】時,突然有一股衝動想回家和家人吃晚飯,所以就把票讓給別人啦~
不過當我打電話回家,我老哥早吃完晚餐了(因為片子放完都過七點半了),所以我們兩個反而還小吵了一架~唉呀,這就是人生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拉拉雜雜地寫了不知道是介紹還是感想的東西,沒辦法好好表達想表達的…有點遜,但我盡力了啦。
- Nov 10 Fri 2006 14:39
紀錄片雙年展-11/05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