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天看了五部片:【世界多美好】【我的白馬王子】【黑色的太陽】【末代礦工】【和平的第一課】。
在電腦壞掉這段期間,我找到一份工作,又辭掉這份工作。話說在決定不幹了的那天,怡螢給了我一本紀錄片雙年展的手冊,被我視為上天的旨意,於是重返無業遊民身份的我,決定把這禮拜都泡在影展裡(噓~小聲點:p)。
第一場原本想看【大家都來疊羅漢】,沒想到到科博館了(最近和科博館真有緣),竟然買不到票!賣完了!
大概向隅者眾,我悻悻離去時還聽到售票口的小姐在念:「有那麼好看嗎?」
經過這個教訓,我直接到了美術館買通行証…
「賣完了哦。」沒想到這影展竟然那麼熱門,為了怕買不到想看的場次,乾脆一口氣把想看的票全訂起來好了,於是我研究剩下六天三個場地的影片,排排排排出一長串想看的名單,買了十九場的票。這幾天我都打算耗在這啦!哈哈!
於是今天看了下面三場五部片:

【世界多美好】
導演記錄了她住家附近遊民的生活,一群相依為命的遊民社群,以及一名說是遊民,不如說是活在自己獨特世界的吟遊詩人的生活與談話。 用的算是標準的紀錄片手法吧(大概),不過每個鏡頭構圖都非常完整,光線也十分講究,畫面視覺和正式的電影(這樣說好像怪怪滴?)比起來毫不遜色。 片中的人們談到了他們的許多想法,對自己的,對遊民生活的,還有對相對於他們的”正常”社會的想法。但是對他們為何成為遊民,及為何寧願保持當一個遊民?倒沒有提出清楚的答案。這群人中有唸過建築系的,有念過醫科的人,其中幾位說起話來還引經據典,是什麼讓他們放棄生活在正常社會架構中,來到碼頭旁的水泥裂縫棲身?可惜我錯過了問問題的機會。但其中賀曼曾在養老院儀容整齊地說:「這地方什麼都有,有食物、乾淨的衣服,可是就是缺少了一點歡樂。」片末一對因年老疾病而放棄遊民生活進入老人院的賀曼夫婦,隔著鐵門,看著原先的遊民窩被拆遷的模樣,喃喃的說著「這世界多美好啊」我想這是他的反諷吧。
影片後導演回答大家的問題,她說會想拍這群人,是因為她住在高級住宅區,對這地區有強烈反差的遊民社群產生興趣才拍的;當她走進這群人當中,提出想拍攝他們生活的要求時,沒想到對方輕易就答應了(我想他們也很想和別人多聊聊吧)。她特別提到,第一次見面後,她說「希望大家星期二晚上七點半到」後,突然覺得自己很好笑,怎麼要求遊民們準時集合呢?不過當天時間一到,所以人竟真的全員到齊,而且當晚她發現老人賀曼看起來怪怪的,但直到救護車和醫護人員出現,她才知道原來賀曼前一天晚上中風住院急救,卻為了與她有約而堅持回到集合地。而特立獨行的詩人楊,導演說她在拍攝他時,必須假裝和他是同一世界的話,引起全場笑聲;但在攝影結束後,由於欣賞楊的才華,他們真的成了好朋友,導演還幫他找了幢"正常"的房子(聽說這讓他很不滿意),導演還說後悔送了他手機,因為他無時無刻地打給她,所以她還特地交待,這幾周她在台灣不淮打,否則她得幫他付可觀的手機費呢!
導演還特別提到:如果在街上遇到遊民,當你視而不見,就失去了認識更多不同世界機會,所以不要害怕去正視他們的存在,會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寬廣。

【我的白馬王子】
英國小漁村裡,有個10歲女生的夢想,就是找到她的白馬王子,但是這個鎮上能夠選擇的好男生不多,所以要得到她的王子,非得要使出渾身解數不可。
這是一部比較沒有壓力的紀錄片,可以看到小男生小女生情竇初開的可愛畫面,不過他們的在感情方面的早熟真令我吃驚,而且片中一位女生提到:「如果失去了這個男生,可能就要到鄰鎮去找了,這裡大部份的人都已經有女朋友了,尤其是比較好的那些男生…」
我猜小村莊裡的女生,大多十來歲就預備要當家庭主婦,加上人口少,能挑選的對象有限,也造成小女生比男生更積極的現象了。

【黑色的太陽】
一位畫家兼導演雨格在意外失明後,克服看不見的困難,隻身到遙遠的國度旅行。本片的導演於是請他在片中敘述自己的故事和感觸,配上導演跟隨當年雨格走過的路拍回的畫面,構成像詩一樣的作品。
老實說…因為這片節奏太慢,前面又看了兩部片,結果我睡掉大半部片b…對導演真抱歉,不過對我這種看漫畫小說的劇情派來說,沒有劇情我很難看得下去…
不過有一位疑似我當年的老師的先生,他說他是做雕塑和油畫的(為什麼要強調這個?),他覺得這部片很創新又很有詩意,很棒。

【末代礦工】
上一部片拖到,所以只看到後半段,大致上表現出了英國以礦業為主的地區,在礦坑封閉後,當地產生的影響,成人為了失去工作抗爭,但他們的下一代卻根本不想再繼承他們的衣缽,反而沉溺在毒品中…
最後市中心一幢大家算是大家活動重心的大樓被封閉爆破時,白煙漸漸瀰漫擴張,吞沒一切,讓畫面變一片虛無的結尾令我印象深刻。
看來英國的毒品真的很泛濫,看這部片時,我想到雲林的奶奶家那一帶,因為養殖業蕭條後,許多魚池關閉,有些人因此開始走私,沾上毒品…

【和平的第一課】 住在以色列的導演,為了讓剛上小一的女兒學習與阿拉伯人相處,特地送她到一家同時教以阿兩種語言,收兩種學生的混合小學,並紀錄了在這學校的成長過程。
小女生非常可愛,雖然是很嚴肅的議題,在導演的處理下卻變得溫和許多,裡面也有許多小女孩天真可愛的生活紀錄,讓觀眾們不時發出笑聲。但當小女孩天真地說出長輩們教她說的反阿拉伯思想的句子時,又讓我們驚覺原來在小朋友根本還不能理解這段仇恨時,就已經被大人們灌輸理所當然的仇恨思想了。
片中學校的活動也有許多難以推行的地方,猶太人的建國紀念日是阿拉伯人的國難日,為了避免紛爭學校只好分開舉行;老師們在教導以阿兩種語言時,之間也有不少問題;片子最後,當以阿情勢緊張時,許多學生因為安全考量而轉學,而兩種民旅的和平相處之日何時會到來,沒有人知道。
片子很好看,導演的處理讓片中充滿溫暖的親情,軟化這個衝突的議題,但仍能看到猶太和阿拉伯人間長久來的仇恨難解的狀況,只能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人像導演這樣開明的人士,能讓雙方忘記過往的仇恨,和平相處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謝,謝天謝地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