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介紹一首雨生的歌給大家~現在部落格中播放的【後窗】
這幾年不是流行中國風?
十年前他就已經把搖滾和黃梅調結合在一起,寫出這首歌囉!
曲子很輕快,希望讓大家心情愉快一點:)
(抱歉,是我老寫些沉重的東西啦)
紀念音樂會的文還沒寫完,明日再續囉!
【後窗/張雨生】
看到她半側著臉梳頭髮
襯滿一室的昏黃
活脫一尊塑像
她的他眼裡盈盈著期望
斜的橫的都是畫
胭脂沾惹雙鬢生香
愈看我愈覺痴傻
愈看我愈形癲狂
學飛蛾撲向火光
我想化身作一隻青鳥
偎著窗欞盼她回眸笑
在眉羽之間啼吟她的羞嬌
直把眼前作蓬萊仙島
我想化身作一隻青鳥
偎著窗欞盼她回眸笑
就撲拍著翅膀奔向她的懷抱
此生願為她囚禁籠牢
看到她拈起唇膏怔怔望
怕濃了像株玫瑰花
怕淡了又不夠高雅
她的他胸膛滾滾著渴望
費盡心思總為他
贏得青史多少佳話
青鳥象徵幸福,
而「願為她囚禁牢籠」又有甘心被婚姻綁住的意思,
詞寫得真是太棒了!
今早再重溫歌詞,突然想到這個描寫很熟悉~
記得看過類似的離魂的故事…
啊哈!不就是聊齋裡的故事【阿寶】嗎!
有位叫孫子楚的書生,因為見到美貌的阿寶,整個魂魄都隨她而去,
後來甚至化為一隻鳥兒,飛到了佳人身邊,後來贏得了佳人的芳心~
原文如下,不耐煩看原文的朋友,請到google搜尋一下囉!
【阿寶】
粵西孫子楚,名士也。生有枝指。性迂訥,人誑之,輒信為真。或值座有歌妓,則必遙望卻走。或知其然,誘之來,使妓狎逼之,則赤貞顏徹頸,汁珠珠下滴,因共為笑。遂貌其呆狀,相郵傳作丑語,而名之「孫痴」。
邑大賈某翁,與王侯埒富。姻戚皆貴胃。有女阿寶,絕色也。日擇良匹,大家兒爭委禽妝,皆不當翁意。生時失儷,有戲之者,勸其通媒。生殊不自揣,果從其數。翁素耳其名,而貧之。媒媼將出,適遇寶,問之,以告。女戲曰:「渠去其枝指,余當歸之。」媼告生。生曰:「不難。」媒去,生以斧自斷其指,大痛徹心,血益傾注,濱死。過數日,始能起,往見媒而示之。媼驚,奔告女。女亦奇之,戲請再去其痴。生聞而嘩辨,自謂不痴;然無由見而自剖。轉念阿寶未必美如天人,何遂高自位置如此?由是曩念頓冷。
會值清明,俗於是日,婦女出遊,輕薄少年,亦結隊隨行,恣z鉹諝飽C有同社數人,強邀生去。或嘲之曰:「莫欲一觀可人否?」生亦知其戲己;然以受女揶揄故,亦思一見其人,忻然隨眾物色之。遙見有女子憩樹下,惡少年環如牆堵。眾曰:「此必阿寶也。」趨之,果寶也。審諦之,娟麗無雙。少頃,人益稠。女起,遽去。眾情顛倒,品頭題足,紛紛若狂。生獨默然。及眾他適,回視,生猶痴立故所,呼之不應。群曳之曰:「魂隨阿寶去耶?」亦不答。眾以其素訥,故不為怪,或推之﹑或挽之以歸。至家,直上床臥,終日不起,冥如醉,喚之不醒。家人疑其失魂,招于曠野,莫能效。強拍問之,則目蒙目龍應雲:「我在阿寶家。」及細詰之,又默不語。家人惶惑莫解。
初,生見女去,意不忍舍,覺身已從之行,漸傍其衿帶間,人無呵者。遂從女歸,坐臥依之,夜輒與狎,甚相得;然覺腹中奇餒,思欲一返家門,而迷不知路。女每夢與人交,問其名,曰:「我孫子楚也。」心異之,而不可以告人。生臥三日,氣休休若將澌滅。家人大恐,託人婉告翁,欲一招魂其家。翁笑曰:「平昔不相往還,何由遺魂吾家?」家人固哀之,翁始允。巫執故服﹑草薦以往。女詰得其故,駭極,不聽他往,直導入室,任招呼而去。巫歸至門,生榻上已呻。既醒,女室之香奩什具,何色何名,歷言不爽。女聞之,益駭,陰感其情之深。
生既離床寢,坐立凝思,忽忽若忘。每伺察阿寶,希幸一再遘之。浴佛節,聞將降香水月寺,遂早旦往候道左,目眩睛勞。日涉午,女始至,自車中窺見生,以摻手搴簾,凝睇不轉。生益動,尾從之。女忽命青衣來詰姓字。生慇懃自展,魂益搖。車去,始歸。歸復病,冥然絕食,夢中輒呼寶名。每自恨魂不復靈。家舊養一鸚鵡,忽斃,小兒持弄于床。生自念:倘得身為鸚鵡,振翼可達女室。心方注想,身已翩然鸚鵡,遽飛而去,直達寶所。女喜而撲之,鎖其肘,飼以麻子。大呼曰:「姐姐勿鎖!我孫子楚也。」女大駭,解其縛,亦不去。女祝曰:「深情已篆中心。今已人禽異類,姻好何可復圓?」鳥雲:「得近芳澤,于願已足。」他人飼之,不食;女自飼之,則食。女坐,則集其膝;臥,則依其床。如是三日。女甚憐之,陰使人目間生,生則僵臥,氣絕已三日,但心頭未冰耳。女又祝曰:「君能復為人,當誓死相從。」鳥雲:「誑我!」女乃自矢。鳥側目若有所思。少間,女束雙彎,解履床下,鸚鵡驟下,銜履飛去。女急呼之,飛已遠矣。女使嫗往探,則生已寤。家人見鸚鵡銜繡履來,墮地死,方共異之。生既蘇,即索履。眾莫知故。適嫗至,入視生,問履所在。生曰:「是阿寶信誓物。借口相覆:小生不忘金諾也。」嫗反命。女益奇之,故使婢泄其情于母。母審之確,乃曰:「此子才名亦不惡,但有相如之貧。擇數年得婿若此,恐將為顯者笑。」女以履故,矢不他。翁媼從之。馳報行。生喜,疾頓瘳。翁議贅諸家。女曰:「婿不可久處岳家。況郎又貧,久益為人賤。兒既諾之,處蓬茅而甘藜藿,不怨也。」生乃亦迎成禮,相逢如隔世歡。